19 September 2025

Hong Kong Sartorial:專訪福興裁縫店 Fu Shing & Sons Tailor 第三代傳人王文虎

宏觀香港歷史,海軍與我城有着深厚淵源,幾次本土身份轉變, 海軍扮演一定程度的見證角色。Fu Shing & Sons福興裁縫店第三代傳人王文虎 (Tony Wong) 邁向八旬,大半生裁過無數西裝,縫製過許多難忘時光;作為早期少數被正式認可為「美國海軍承包商」裁縫店之一,Tony 見證海軍文化興衰,亦深深體會香港裁縫演變,但不變是他對做西裝依然抱有熱情。

Fu Shing & Sons 的經營彷佛帶點不屈不撓的獅子山精神,Tony 父親於 1949 年跟隨大量上海裁縫南下來港,先在中環中建大廈立足,然後於灣仔機利臣街開設「福興呢絨號」,以上居下舖方式做生意,後來落戶海軍商場大放異彩,締造輝煌時代;如今則在中環通濟大廈 10 樓繼續默默營業,堅守貨真價實的裁縫工藝。初見 Tony 時,他身穿一件白 tee 親切地迎接我們,還笑言:「這樣穿沒問題吧?這正是我平日工作的打扮。」 Fu Shing & Sons 過去為各地海軍做衫聞名,店內能夠看到不少海艦與軍官們的舊照片,將一個光輝歲月掛在牆壁上,猶如烙印,Tony 憶起自己青春歲月:「我的父親主力做西裝,母親則負責旗袍,自己不知不覺受到他們影響,對裁縫感興趣。家人早年為美軍做西裝賺到不少錢,讓我有機會在美國讀大學,有助與洋人用英語溝通。」可能「浸過鹹水」的關係,Tony 特別健談開朗,可是他倒是說:「我一定要保持這樣的性格,否則經營不下去。」

Old world tailoring

說到最風光的日子,必然是進駐灣仔海軍商場時期,Fu Shing & Sons 是首批進駐的商戶之一,直至 3 年前關閉才決心回到中環發展,見證海軍故事在港的終結。談起昔日時光,Tony 謂:「海軍商場是給美軍停泊軍艦的地方,當時很多海軍流連灣仔酒吧和理髮店,亦會來找我們訂製西裝。因為他們多是身居要職,經過 3 年海軍生活之後,又會回到陸地工作,所以很嚮往一件正宗西裝當文職之用。風光時真的手忙腳亂,每個師傅面對十多個海軍排隊量身,然後我們又要馬不停蹄趕工,一天 24 小時都不夠用。特別是 1997 年,記得好像有超過百多艘軍艦來港,每次五千多人在灣仔聚集,熱鬧得很。」想着當年,再回到身處如 Tony 形容狹小的店內,好像穿越了一段百感交集的時光旅程。「我從來沒有氣餒,總要接受現實,很多老顧客都往生了,但不知不覺又接觸了新顧客,這是緣,也是命。」 Tony 如此說,然後打開自己的手機,向我們分享自己經營的社交平台,當中記錄很多顧客度身洋服的畫面,甚至有年輕人穿上西裝出席謝師宴;Tony 的眼內盡是笑意,流露出由心而發的滿足感。

Tony 強調,Fu Shing & Sons 的精神不是承接了海軍的興旺時光,而是他們重視真正的工藝與布料運用,這才能獲得顧客信任,「我爸爸在生的時候,有一家英國著名布廠偶然將原本送往上海的布料運到香港,當時有些印度人經營的代理行收購部分布料,但因為那班英國人信任我們,讓我們獲得一些布料,這是讓我印象深刻的回憶。我們的布料大多來自英國,客人們總可以在這裏根據自己需要挑選合適的材質製成西裝。他們還喜歡我們在西裝制服袖口縫上龍的刺繡布章,說真的,誰不喜歡香港?」說到傳承問題,Tony 坦言自己只有女兒,無法接手家族生意;但他並不感到憂心,每天縫製的手活已是生活樂事。


Photography Siu Keung 

文章轉載自 9 月份《GQ Hong Kong》創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