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聯三星至今已滿三年,態芮在迎來十週年之際選擇暫歇兩個月,調整呼吸、鍛鍊體質, 廚房工作區新添降溫設備,服務動線與儲藏空間也重新規劃。或許熟客再次踏入時,也許無法立即感受到餐廳太大變化,但仔細體驗並品嚐過夏季菜單後相信就能理解,態芮 2.0 ,就像何順凱自己所說,「改變,只給懂的人知道。」

時尚台灣菜的開山鼻祖
三年前,台灣知名飲食作家葉怡蘭在何順凱奪下三星後回訪「態芮」,她認為何順凱持續勇於冒險,同時越來越走向自由自在與放手放開的心境,是她最讚賞這位全球首位三星台灣料理主廚之處。「台菜法作」看似簡單,但如果把時光回推十年,當時的台灣 Fine Dining 版圖尚未成形,何順凱卻大膽創立態芮,開啟一條非典型之路。原因無他,因為這並不是何順凱人生的第一次冒險。
出生於台中成長的他,從小就因為對食物的熱愛,早早就立定要當一名廚師的志向,但他心裡始終有個疑問:「為什麼主廚不能是一個風光的職業呢?」在台灣學習中餐出身的他,轉赴海外習得法菜技法,之後陸續到了美國、中國、新加坡 Guy Savoy 與 Julien Royer 主理的 JAAN,難能可貴的是,雖然身處異國廚房,但他卻從未忘記想做中菜的初衷,「我想學會海外料理的技法,然後讓台灣菜更升級。」
回台後,何順凱開始籌備態芮開幕,不走純法式路線,也不複製傳統台菜,而是選擇融合,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語言。有人稱他「台菜法作」,但他自知無法輕易被歸類,「《米其林評鑑》畢竟還是權威,評鑑給我的派別是『時尚台灣菜』,那我就非常開心接受,沒錯,我就是這個派別的開山鼻祖。」


一直在家的主廚
走進態芮,抬頭即可望見三張高掛廚房的米其林三星得獎證書。那是無形的魔力的象徵,讓團隊所有成員都心甘情願,盡自己所能,把這個餐廳的所有細節,再做得更好一點。
回首十年路,態芮最大的一個轉折,還是三年前無預警奪下三星的那一天,「很多人問我當晚是不是徹夜狂歡,完全不是,是大哭一場。」何順凱回憶,當天不僅他跟公關在頒獎典禮抱頭痛哭,人在餐廳的團隊成員全部也哭到不行,「他們說,看到我走上台的那一刻,感覺是大家都一起走上去了。」追問何順凱「哭點」是什麼?他停頓了一下回答:「是被『理解』,就是原來我的努力,米其林是知道的。」
從態芮開店以來,何順凱說他幾乎天天都在餐廳,與團隊一同從發想到執行,他話說的也直,「我沒有要和任何人比較,但這真的是我自己蠻引以為傲的一件事,我不想讓我的團隊覺得說你拿了三星,就開始有很多外務,然後基礎的工作留給我們在做,No,我還是很在意發生在這裡的每一件事情,因為我的靈魂、我的價值都在這裡。當然我的團隊完全知道我要做什麼,執行上面他們絕對是一流且沒有問題的,但如果說到 Creative,我敢跟你拍胸脯保證,這十年來,從開幕第一天到今天的菜單都是我寫的。」
換句話說,這十年的態芮與何順凱是劃上百分之百的等號,但當下一個十年展開,態芮又會是怎樣的風景呢?


主廚還年輕
出生於 1984 年的何順凱,今年才 41 歲,放眼全球米其林三星主廚,仍屬相當年輕的一員,但未雨綢繆總是好的,這幾年,何順凱已經開始思考到所謂「接班」問題。
「這是一個很困難的課題,我其實這一兩年有和團隊談過這件事情很多次,所謂接班,關鍵還是在『人』,因為這個人必須完全了解你的 Legacy。」因此,他近期不斷提醒團隊,是時候共同面對這個議題了。「近十年態芮是靠的是我,但是接下來呢?如果有人想要接班,首要當然是要能傳承我的理念,態芮的核心價值說來簡單,就是六個字:『自由』、『創作』、『在地』,只要能認同這六個字,就算有天沒有我了,態芮依然有可能更好,甚至是更不一樣。
訪問尾聲,問起何順凱,如果能把時間退回去開店的那一天,當時的何順凱會想透過這間餐廳得到什麼?
「賺錢。」何順凱用招牌冷笑話作結,語畢,轉身回到廚房,繼續投入他的日常戰場。
態芮經典料理 1:休息站的回憶

「休息站的回憶」顧名思義是何順凱兒時與家人出遊的回憶,靈感來自於台灣最庶民的小吃茶葉蛋與地瓜稀飯,食材簡單做法則是專業且細膩,貼近生活卻扣人心弦。
態芮經典料理 2:迷魂香芋泥鴨

以蘇格蘭蛋為靈感,將粵系名菜芋泥鴨打造出截然不同的風貌。芋頭包覆鵪鶉蛋鴨肉 Rillettes 高溫酥炸,外香酥內軟嫩的溏心蛋黃,搭配牛肝菌粉與櫻花蝦粉,展現出奔放卻融合的好滋味。
態芮夏季菜單:慢條絲蜊,絲瓜 | 蛤蜊 | 烏魚子
以台灣夏天最熟悉的絲瓜湯為起點,湯底用薑提味,蛤蜊湯做的泡泡撒上烏魚子粉,旁邊像貝殼一樣的酥皮殼,顏色來自墨魚汁和甜菜根,靈感來自牛奶貝。裡頭包雨來菇跟金針菇蛋與牛奶貝肉。

態芮 Taïrroir
地址:台北市樂群三路299號6樓
餐廳連結:https://tairroir.com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tairroir/
Interview and Text: Shawn Chang
Photographer: Ernie Chang
Image: Taïrroir 態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