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簡單說明響鳴錶的運作方式。Minute Repeater(三問錶)最容易理解:想聽的時候推動錶殼上的裝置,腕錶便會以不同音調敲出「時、刻、分」,屬於「想聽才報時」的主動模式。Petite Sonnerie(小自鳴)則是腕錶自動運作,每逢一刻、半點、三刻都會報時,整點則敲出小時,無需配戴者介入。而 Grande Sonnerie(大自鳴)更進一步,技術難度也更高,它會在每個刻鐘先報小時、再報刻鐘,幾乎全天候以聲音朗讀時間。為了節省動力,大多數傳統大自鳴腕錶在整點時反而只會敲報小時,不再演奏完整旋律。
Blancpain 正是在此處出招:Grande Double Sonnerie 在整點時,會先報小時,再完整演奏四段刻鐘旋律——也就是我在現場聽到的「完整版」。對熟悉自鳴結構的人來說,這樣的設定極為罕見,無論是對發條儲能或傳動穩定度的要求都更高一層。實際聆聽的感受是:時間到了,不是幾聲「叮叮」簡單交代,而是一首真正的樂章。



這枚錶的第二個「世界首創」,在於它的雙旋律結構。一般三問或自鳴腕錶,僅以兩條音簧搭配高、低音「叮噹」組合;而這枚 Blancpain 則採用四條音簧、四支音鎚,調校出 E、G、F、B 四個音階,能夠演奏旋律。配戴者可透過錶殼上的按鈕,在兩首四音符旋律之間切換:一首是經典的 Westminster 報時曲,另一首則是專為 Blancpain 創作的旋律,由搖滾樂隊 KISS 的鼓手 Eric Singer 參與構思,再由音樂人精心打磨為適合時計節奏的版本。我在現場輪流切換兩首旋律,感覺就像在腕上按鍵「下一首歌」,這種互動體驗,在腕錶世界的確前所未見。
聲音背後,是一整套嚴謹的工程設計。這枚腕錶從研發到完成歷時八年,期間申請了 21 項專利,最終有 13 項實際應用於機芯與錶殼。最關鍵的,是藏在錶圈下的 18K 金聲學薄膜,它如同樂器的共鳴箱,將機芯內的敲擊能量有效傳遞至空氣中;搭配磁力調速器,報時時不再有舊式三問的機械雜音,只剩下乾淨而穩定的四音符旋律。當天我在瑞士不同房間、不同距離反覆聆聽,它的音量和清晰度,皆比我預期中更為出色。
機芯本身也並非只為響鳴效果而犧牲了其他功能。15GSQ 是 Blancpain 迄今為止最複雜的機芯,集大自鳴、小自鳴、三問、飛行陀飛輪與逆跳萬年曆於一身,且為完全整合設計,而非模組堆疊。錶盤左側是一道逆跳日期弧線,右側則為月份、星期與閏年顯示,中央區域留給飛行陀飛輪與報時系統,大量鏤空設計讓配戴者從正面即可欣賞音鎚、音簧與陀飛輪在不同層次間的互動。


規格上,它具備約 96 小時動力儲存,即使處於完整大自鳴模式,仍可維持約 12 小時的自鳴運作。47 毫米直徑、14.5 毫米厚度,戴在我腕上存在感十足,但比例並不顯笨重,更像是一枚「值得為它捲起袖子」的場合之選。
翻至錶背,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高密度的金色機械景觀:機板與夾板皆以 18K 金打造,輔以大量手工倒角與內角打磨,以及各種傳統修飾工藝。說實話,GQ 的讀者未必會對「有幾個內角打磨」感興趣,但只要你拿起放大鏡細看一次,就會明白這枚腕錶為何一年僅能製作約兩枚。它不是那種你會在櫥窗偶然巧遇的款式,而是必須親自走進品牌、預約安排,然後坐下來,以耳朵與眼睛細細品味的作品。
對香港的讀者而言,Blancpain Grande Double Sonnerie 很可能僅是「遠距離欣賞」的對象,但它的意義在於,在這個智能手機一按即有鬧鐘提示的年代,依然有人願意耗時八年,為腕錶設計出世界首創的雙旋律報時系統,並堅持將聲音做到足以稱之為一場小型音樂會。作為一個曾在瑞士現場親耳聆聽、親手配戴過它的人,我可以肯定地說:照片與技術資料僅能傳達其中一部分,真正的震撼,是當你在靜謐的房間中,聽見它在整點時刻將四段旋律完整演奏一遍——那一刻,你會渾然忘卻,自己其實只是注視著一枚機械腕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