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October 2025

2025 Art Basel Paris 展前導讀!專訪首席藝術官暨全球展會總監 Vincenzo de Bellis 及巴黎站總監 Clément Delépine

2025 年 Art Basel Paris 將於 10 月 24 日至 26 日回歸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這座標誌性場館將匯聚全球頂尖藝術家、畫廊與文化領袖,不僅是藝術交易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思想、文化交流與跨界創意的交匯點。
Courtesy of Art Basel

今屆以彰顯巴黎作為全球藝術與創意交匯中心的獨特地位為目的,透過三大展區——「藝廊荟萃」
(Galeries)、「新藝初探」(Emergence)與「藝新領異」(Premise)——展現藝術的多元面貌。本屆亮
點之一除了邀請藝廊以創新方式重新布展的「Oh La La!」項目,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觀展體驗,Art Basel 與 Miu Miu 第二次合作打造的公共空間項目,亦將於巴黎多處歷史地標展出,同時對談項目「與 Art Basel 對話」也將於小皇宮(Petit Palais)回歸,匯聚藝術與文化領袖交相交流,為巴黎蓬勃的藝術生態圈注入活力。

在 Art Basel Paris 開展前,GQ Hong Kong 特意請來 Art Basel 首席藝術官暨全球展會總監 Vincenzo de Bellis 及 Art Basel Paris 總監 Clément Delépine 為我們率先導覽!

Art Basel 首席藝術官暨全球展會總監 Vincenzo de Bellis
Courtesy of Art Basel

GQ: 隨着 Art Basel 於全球擴展(如明年將新增 Art Basel Qatar)2025 年 Art Basel Paris 如何成為連結歐洲前衛歷史與新興市場的關鍵橋樑?

Vincenzo de Bellis: 巴黎站是連結歐洲藝術前衛歷史與當今新興市場的重要橋樑,展會共有 206 家來自 41 個國家的畫廊參展,作品涵蓋早期先鋒、戰後激進派與當代藝術。另外,展會又推出了兩個主題展區:「新藝初探」(Emergence)專注於新銳藝術家與畫廊;「藝新領異」(Premise)允許參展商打造獨特的項目,當中包括 1900 年的作品。這些展區都重申巴黎作為藝街實驗與交流樞紐的地位,延續一直以來的前衛精神,啓發來自各地的新一代畫廊。

Courtesy of Art Basel

今年會在巴黎 9 大地標展示藝術作品,你認為這些公共項目如何提升 Art Basel 融合藝術、建築與公共空間的使命?

每場 Art Basel 都反映展會與主辦城市的互動,公共項目是交流的強大方式。通過與當地機構合作支持當地文化。在巴黎,這種連結在大皇宮尤為顯著,因為這是最具標誌性的地標之一。另外,今年亦會在 Palais d’Iéna、Place Vendôme、小皇宮 (Petit Palais) 等地標擺設作品,將藝術與城市建築、歷史直接對話。對我而言,這些項目是我們最直率的表達:創造藝術、建築與城市生活不可分割的時刻。

Courtesy of Art Basel

今次有 29 家來自歐洲、亞洲、美洲等地的新參展商,包括香港的 Blindspot 畫廊,你認為 Art Basel 如何促進跨文化交流

今年新參展畫廊帶來的作品令人振奮,它們的展示體現了巴黎百年來的創新精神。年輕的收藏家,尤其來自亞洲地區,越來越享受體驗式購買及與全球藝術連繫。香港的 Blindspot 畫廊首次亮相巴黎,帶來夏亞蝶(Xiyadie)的個人展覽,將傳統中國剪紙工藝轉化為酷兒表達的媒介。另一亮點是巴黎 Crèvecœur 畫廊,以日本「物哀」(mono no aware)——對無常的感悟——為主題,結集 Miho Dohi、Inès di Folco Jemni 等人的作品,突破歐洲繪畫與雕塑傳統的新可能。

Courtesy of Julius von Bismarck; Alexander Levy, Berlin; Sies + Höke, Düsseldorf.

Art Basel 如何反映亞洲年輕收藏家偏好體驗式購買的趨勢?

Art Basel 一直反映着人們體驗藝術的方式,這種體驗會不斷演變。對當今收藏家——特別是年輕一代,不只是收藏物件,而是尋求個人化、定制化與可分享的體驗。同時,我們將這種探索感延伸至數位空間,通過應用程式,訪客可掃描作品、接收各類消息並規劃行程,將展會無縫延伸至展場外,反映了從被動觀看轉向主動參與的轉變。藝術不再只是單純的物件——它是一種每日隨身的生活方式。

Art Basel Paris 總監 Clément Delépine

GQ: Art Basel Paris 再一次在大皇宮 (Grand Palais) 舉辦,有何深遠意義?

Clément Delépine: 去年我們以「回家」(homecoming) 之姿首次進駐翻新後的大皇宮,今年則以城市的前衛歷史作焦點,這是我們首次充分利用大皇宮的全部空間,206 家畫廊涵蓋早期先鋒藝術到當代作品,凸顯巴黎作為實驗與交流的地方特色,同時亦得以進一步實現其藝術願景。

Courtesy of Alex Da Cortet and Sadie Coles HQ, Londo

與 Miu Miu 合作的公共項目靈感為何? 如何深化巴黎與全球奢侈品牌的聯繫?

公共項目是 Art Basel Paris 的核心,這是我們第二年與 Miu Miu 合作,向外展示巴黎作為視覺藝術與全球時尚品牌交匯的樞紐地位。其中 2016 年 Turner Prize 得主 Helen Marten 將於 Palais d’Iéna,展示融合時尚與藝術敘事的《30 Blizzards》。整個城市共有 9 個公共項目,包括展覽、裝置以及一系列講座,不僅活化城市,還反映出巴黎作為藝術、時尚與文化影響交匯的重要地位。

Courtesy of the Dora Budor and Galerie Molitor, Berlin

你稱巴黎為連結世代的「創意搖籃」,哪個亮點最值得注意?

實在難以選出單一亮點,但位於大皇宮室內陽台的「新興」(Emergence)展區無疑值得期待,展區象徵性地俯瞰主展廳,這個絕佳視角能一覽 16 家畫廊的獨特展示,其中 8 家為首次參展,最能反映巴黎在推動新舊藝術文化交流的崇高地位。我想特別一提 Galerie Molitor 的 Dora Budor個人展覽,其半現成藝術品反映新銳藝術家進入市場的概念實踐。另一亮點是布魯塞爾的 GauliZitter 與巴黎藝術家 Ethan Assouline,結合了舊物與詩歌創作的雕塑,探索時間與城市敘事,亦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