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定義可以有許多種。」鄭道鍊在訪問中沉思道,「就像更傳統的英雄概念,那些比生命更偉大的人物。但我認為,英雄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他們只是堅持做自己的事,無論事情看起來多麼渺小,或是多麼重大。」
他的聲音裏帶着確信:「那些專注於自己工作、並為香港這座城市的偉大做出貢獻的人,我認為他們都是英雄。」
這番話不僅是對英雄概念的重新定義,更像是鄭道鍊自身經歷的註腳。從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到香港 M+,他的旅程本身就是一段關於文化堅持的敘事。
在明尼蘇達州的 Walker Art Center,年輕的鄭道鍊開始了他的策展之路,在那裏他遇上了當時的館長 Kathy Halbreich 與首席策展人 Richard Flood。這兩位再加上後來於紐約共事的 MoMA 博物館前館長 Glenn Lowry,都成為了他職業生涯中的啟蒙者。
「他們是我的榜樣,是我想成為的那種策展人和博物館專業人員的典範。」這些導師在他職業發展的關鍵時期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這種師承關係,如今在 M+ 的團隊中亦得以延續。鄭道鍊特別提到團隊中年輕的香港專業人才:「M+ 大約八成的全職員工都來自本地,而且非常年輕,大多才 20 多歲或 30 出頭。這些年輕人不僅駕馭兩文三語,更擁有文化上的流動性和適應力。」
他欣賞這些同事能夠在不同語言和文化間自如切換,每個人都對某個文化領域有着獨特的專注與熱情。「這種多元的專業性,正是香港文化的寶貴資產。」
「我始終認為香港是一個非常開放和慷慨的地方。」鄭道鍊說道,12 年的在港生活讓他對這座城市有着深刻的理解。「這座城市歡迎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擁抱你,讓你成為城市的一部分。但這不是單向的,你必須接受這種擁抱,並回報以擁抱。」
我始終認為香港是一個非常開放和慷慨的地方。這座城市歡迎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擁抱你,讓你成為城市的一部分。但這不是單向的,你必須接受這種擁抱,並回報以擁抱。
這種雙向交流的哲學,深深影響了他對 M+ 的策展理念。在他看來,香港的真正力量來自於它的「非教條主義」——這是一座真正國際化的城市,能夠接受來自其他地方的影響和輸入,並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這就是香港精神的核心。」鄭道鍊強調,「香港絕對是亞洲最好的城市,或許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之一,因為這種全球性和國際化從始至終都是它 DNA 的一部分。」
當被問及在香港建設博物館文化的挑戰時,鄭道鍊回憶起剛來港時常被問到的問題:「為甚麼要搬到香港這樣的文化沙漠?」
他始終無法理解這種說法。「文化不僅是芭蕾舞、交響樂和印象派藝術展,文化是日常生活的表達,我們的生活表達就是文化。」
隨着時間推移,他發現這種「文化沙漠」的論調逐漸消失。「我想人們開始意識到,這裏不是文化沙漠,我們每天都在體驗文化。」
他將這種轉變歸功於多個因素:香港 Art Basel 展會的影響、M+ 在開幕前多年就在全城各處和 M+ 展亭舉辦的展覽,以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開幕等。「在過去五到八年裏,文化體驗的水平和質量在香港正急劇提升。」
我想人們開始意識到,這裏不是文化沙漠,我們每天都在體驗文化。在過去五到八年裏,文化體驗的水平和質量在香港正急劇提升。
對於如何培養香港下一代的創意人才,鄭道鍊有着獨到的見解:「也許聽起來有點有趣,但我們的存在和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我們幫助培養和投資創意人才的方式。」
他將 M+ 描述為一個「非常大的平台」,展示近七、八十年來從收藏到節目的各種創意表達。「我們展示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地區和國家的許多不同方法和創意方式。」
對年輕一代,他特別強調博物館體驗的深遠影響:「如果你還是學生,你成長過程中有定期來博物館的體驗,這會一直陪伴着你,如同營養滋養。當你準備成為創意人士時,它就會在那裏支持着你的成長。」
M+ 博物館面向維多利亞港的展廳裏,藝術作品靜默地訴說着不同的故事,而鄭道鍊與他的團隊,正以專業與熱情編織着香港的文化願景。在這個意義上,他們都是讓香港變得更加美好的英雄——不是因為他們做了甚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因為他們在每一天都堅持着自己的使命,無論大小,始終如一。
Photography: Ivan Wong
Styling: Kyle Tang
Make Up & Hair: Constance Chan
Wardrobe: IM M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