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 Corbusier 的建築哲學深植於對「純粹幾何的追求」之中。他相信,建築應該像一臺精密的機器,功能與美學並行不悖。他的名「房子是居住的機器」(A house is a machine for living in),不僅揭示了他對工業化與平民化的熱忱,也反映出他對於建築本質的深刻理解。在他看來,去除繁複的裝飾,回歸純粹的幾何形態,才能展現出最貼近自然的生命力。
生命旅程充滿了探索與創新的 Le Corbusier,從深受父親鐘錶設計的影響,到在畫家 Charles L’Eplattenier 的啟蒙下點燃對建築的熱情,他的求知欲望驅使他走遍歐洲與東方,吸收中古歐洲與伊斯蘭建築的精髓。18歲時,他便創作了自己的第一件建築作品 Fallet Villa,展現了他早期對於幾何與空間的敏銳直覺。他過去堅信,建築不該是繁複的裝飾,而應該是符合工業時代精神的「機器」。這一理念促使他大膽應用鋼筋混凝土,突破傳統結構的限制,創造出一個個具有標誌性的作品。
其中,Villa Savoye 堪稱他藝術與理念的巔峰。在這座別墅中,柯比意展現了他的五點建築理論:支柱支撐、空中花園、底層開放、樓高挑高與屋頂平台。這些設計不僅讓建築擺脫了沉重的束縛,更讓居住者能擁有更貼近自然的生活空間。Villa Savoye 不僅是建築的奇蹟,更是一首用幾何語言寫成的詩。它象徵著一個理想:讓建築融入自然,讓空間自由流動,讓生活更加純粹與本真。 Le Corbusier 的理念在無形中影響了無數後來的大師,包括日本的安藤忠雄,他們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詮釋著 Le Corbusier 的精神。

Le Corbusier 的一生,是一場對於建築本源的探索,也是對於人類居住空間的深刻反思。如今,這份理念仍在我們的日常中回蕩,激勵我們用心去體會每一片空間的意義。或許,在未來的城市裡,我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角,像 Le Corbusier 那樣,用幾何與工業精神,打造一個更溫暖、更純粹的居所。
1927年,Le Corbusier 與 Pierre Jeanneret 及 Charlotte Perriand 組成設計團隊。三人的合作關係持續到1937年,期間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尤其在家具設計方面。他們的合作不僅展現了現代主義設計的創新精神,也推動了功能主義的理念,對後世的設計思潮產生了深遠影響。這段合作彰顯了不同背景與專長的設計師如何共同創造出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證明了團隊合作與跨界交流在創新中的重要性。值此大師 Le Corbusier 逝世60周年之際,讓我們一同重溫他標誌性的家具設計,並思考這些作品在當代設計中的持續啟發:
Le Corbusier 經典家具設計: LC1
LC1 扶手椅的靈感來自 19 世紀英國軍官在大英帝國使用的殖民椅子。1929年,一款設計輕便小巧的椅子與其他經典款式一同亮相於巴黎秋季藝術沙龍。與 Le Corbusier 的其他作品一樣,LC1 扶手椅的創作也源自對人體工學的深入研究。這把椅子巧妙運用了 Modulor – 模數理論模型,平衡了外觀與功能的需求。這個系統基於男性標準體型測量,並按照常規比例進行數學計算,專為放鬆休閒與促進交談而設計。這款扶手椅不僅展現了設計的科學性,也蘊含著對使用者舒適與社交體驗的深刻考量,令人感受到設計背後的人文關懷與智慧。

Le Corbusier 經典家具設計: LC2
LC2 梳化最初是為巴黎沙龍設計的現代空間家具,它的設計理念突破了傳統沙發笨重的木框與厚重外觀,首次採用「外露結構」來強調設計與技術的完美結合。Le Corbusier 將它稱為「坐的機器」,這個稱呼蘊含了設計師對功能性的極致追求,也象徵著現代生活中理性與舒適的完美融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鋼管外框架設計。LC2 的最大特色在於將傳統藏於內部的結構「翻到外面」,讓金屬框架成為視覺焦點,這不僅展現了現代設計「功能即形式」的精神,也彰顯了工藝與美學的結合。 其次,內部的坐墊採用厚實的皮革包覆在鋼架上,提供極佳的支撐與舒適感,這種設計完美融合了建築的堅固感與人體工學的貼合,讓人在坐的同時感受到理性與人性化的結合。

再次,LC2 的外型幾乎沒有多餘的裝飾,結構清晰明快,無論放在現代住宅、辦公空間還是藝術展館,都能輕鬆融入。特別的是,沙發的結構被大膽裸露,與傳統沙發的隱藏結構形成鮮明對比。軟墊則做成分離式的四方豆腐塊,這種設計不僅顯示出一股不裝模作樣的直白美學,也方便日後的清潔、維護與更換。 在 2010 年的 Apple 發布會上,原本的焦點應該是 iPad 的新品亮相,但令人驚喜的是,許多目光卻被那位「蘋果教主」 Steve Jobs 腳上的 New Balance 992 運動鞋吸引,還有他佳着的 LC2 梳化,成為經典時刻。
Le Corbusier 經典家具設計: LC3
誕生於 1928 年 LC3 梳化亦是「LC家具系列」的經典之作,設計的核心思想,簡單而深刻:「將人包裹在舒適之中」。這不僅是一個設計理念,更像是一份溫暖的擁抱。寬大厚實的軟垫,仿佛在無聲地說:你可以在這裡放下一切,暫時逃離外界的喧囂。而那個細膩、輕盈的金屬框架,則像是一個堅實的臂弯,托舉著整個身心;這款椅子不僅是一件家具,更像是一個人性化的藝術品。

在歷史的長河中,LC3 被譽為20世紀最具標誌性的家具設計之一。它不僅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等世界頂級博物館永久收藏,更象徵著一種「形式追隨功能」的設計哲學。LC3 的經典依然提醒著我們:設計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給予人們一份純粹的感動與安心。
Le Corbusier 經典家具設計: LC4
這張由 Le Corbusier 、Charlotte Perriand 和 Pierre Jeanneret 於 1928 年共同設計的 LC4 躺椅,像是一場對於「身體」與「空間」之間關係的深刻探討。這張椅子最令人著迷的,莫過於金屬框架宛如懸浮在空中的奇幻感。當身體接觸那曲線的瞬間,一種流動的狀態便自然而然地產生。它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座位,也沒有硬邦邦的支撐結構,反而讓人主動去調整身體,尋找那個最適合自己的平衡點。坐在上面,身體彷彿成了一個動態的存在,不再是靜止的姿態,而是一場與空間共舞的過程。

它打破了當時大眾對於「椅子」的固有想像,它不像一個讓人安穩陷落的「容器」,反而像是一個引導身體探索的「休息機器」。椅背的角度可以隨意調整,皮革與金屬在壓力下微妙地變化,整個結構隨著身體的重量轉移,讓我感受到一種與空間的互動與共振。這是一種動態的平衡,一種需要身體主動參與的「存在感」。
這份設計的哲學,深刻體現了 20 世紀初 Le Corbusier 提出的「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機器」,以及家具應該朝向簡潔與功能延展的理念。LC4 的結構分離於底座,身體的位置影響著支撐點,這種可調整的設計讓人想到,生活本身也是一場不斷調整的過程,我們在不斷適應與變化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