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eople’s Baker
Grégoire Michaud, Bakehouse
拍攝當日,Grégoire Michaud 笑言:「《GQ》總報導 Brad Pitt 這樣的男士,而我便是『Bread Pitt』!」這位 Bakehouse 創辦人除了幽默風趣,更以創意聞名。2018 年開業不久,他用剩餘的可頌麵糰意外開發出 Sourdough Eggtart(酸種葡撻)並大受歡迎,如今已成為吸引全球老饕的招牌作,同時讓品牌在香港擴展至 8 間分店。這款酸種葡撻不僅是成功關鍵,更體現他作為烘焙師的使命:「美國律師 Louis Nizer 說過:『用雙手的是工人;加上頭腦的是工匠;但結合雙手、頭腦與心靈的,才是藝術家。』」因此,Bakehouse 的糕點融入了新桂香燒臘的叉燒、永和蜜蜂場的蜜糖等在地食材。Grégoire 強調:「無論走到哪裏,當地人與他們的技藝總啟發我。我愛思考如何使用他們的食材,透過我的作品將之昇華。」

The Resilient Dreamer
Vincent Lai, LY Bakery
16 歲因體型瘦弱被拒絕成為學徒,到輾轉當過便利店店員和送貨跟車工人,再到今日創立備受歡迎的「享樂烘焙」LY Bakery—黎林鑫(Vincent Lai)用了 18 年的時間與堅持,揉捏出屬於自己的烘焙故事。「說到最喜愛的烘焙產品,我還是鍾情於法棍和牛角包,因為從中能品嚐到麵包最純粹的原始風味。」他手臂內側的法棍紋身,正是這份對純粹追求的最佳印證。2023 年,Vincent 推出了專屬 LY Bakery 的「三金麵粉」。這是他與日本福岡大陽製粉歷時 1 年共同研發,專門為貝果、酥皮、吐司量身打造的麵粉,承載的不僅是 Vincent 的夢想,更是他始終如一的理念:「做烘培師,努力與堅持缺一不可,切勿輕言放棄。對食材的堅持尤為重要,必須始終選用最優質的原料,對時間和技術的堅持同樣關鍵,絕不為了省時而妥協使用添加劑。」他的作品常帶着跳脫常規的創意,自嘲「或許有些奇怪」,卻道出了香港烘焙的獨特優勢:「香港匯聚全球優質食材,讓我們能創作出多元化的風味;而食客們的開放態度,更給了我們大膽嘗試的勇氣。」

The French Artisan
Camille Moënne-Loccoz, Plumcot
若要問香港哪裏能嚐到最地道的可麗露,十之八九會有人向你推薦隱藏在大坑的 Plumcot。這家由法國烘焙師 Camille Moënne-Loccoz 與妻子 Dominique 共同經營 7 年的小店,憑藉法式甜點、麵包與手工冰淇淋征服無數饕客。生於阿爾卑斯山區的 Camille,15 歲便立定志向:「我只是喜歡動手做東西,又愛吃甜點。那就乾脆自己來做吧。」在巴黎接受正統訓練後,他進入Pierre Hermé 團隊磨練 8 年,從馬卡龍學徒一路晉升到參與新品研發。如今,他的作品雖融入旅行靈感(例如峇里島傳統藥飲啟發的冰淇淋),但對原料絕不妥協:「我試過各種麵粉,最後總會回歸法國麵粉—它無可取代,牛油亦如是。我的原則是:頂級食材作基礎,再巧妙點綴本地元素。」

The Bread Scientist
KC Li, Levain Bakery
在準備麵糰時,Levain Bakery 創辦人李國彰(KC Li)提出了一個他思索多年的問題:「如果現在問你,全職做麵包、成為一名專業麵包師傅的真正意義是甚麼,你會怎麼回答?」物理系出身的 KC,因父親投身烘焙而對麵包背後的科學原理產生濃厚興趣。在香港尋覓理想的麵包未果,促使他立志將歐洲傳統麵包的純粹精神帶回這座城市。「這些年來,每天製作上千個蛋撻,包裹上千個餡料,當你達到身體極限無法再突破的時候,日復一日,你不禁會開始思考:自己做這些事情的意義究竟是甚麼?」他深思片刻後續道:「最後我領悟到,製作麵包不僅僅是在做一個產品。作為發酵食品,麵包可以像米飯一樣成為人們的主食。我們在創造專屬的口味同時,更重要的是打造健康且富有營養價值的作品。當顧客在無暇煮飯時,能夠安心地以麵包替代正餐,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事,也正是這份意義,讓製作麵包能夠成為一生的職業追求。」
Photography: Timon Wehrli
Interview: Alyanna Raissa J. Payos & Kaitlyn Lai
Producers: Alyanna Raissa J. Payos & Karrie L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