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 Forty」的誕生與文化意義
這個詞最早出現在 2015 年前後,最初的用意是作為行銷策略,吸引那些處於人生中段的中年族群,鼓勵他們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歲月的流逝。它由「Young」與「Forty」拼湊而成,傳遞了一個訊息:40 歲,不是老去的開始,而是青春的延續。隨着時間的推移,它逐漸演變成一個文化符號,一個抗拒傳統年齡觀念的象徵。這些中年人,不再甘於被時間的刻刀雕琢成既定的模樣,他們熱愛時尚、追逐科技,藉由這些元素彰顯自己依然年輕、充滿活力的心境。
然而,這股浪潮也引來不同的聲音。有些人認為,這是中年人拒絕接受自然老化的表現,是一種表面上的年輕化追求,甚至是對於歲月的無奈與抗拒的掩飾。特別是在時尚圈,像 Stüssy、Supreme、Stone Island、AMI 這些曾經代表千禧世代的潮牌,逐漸被貼上「Young Forty」的標籤,這似乎成為中年人炫耀自己「青春」的一種標誌。當這些品牌被 40 歲的族群大規模穿著,年輕世代的眼中,則是另一種解讀:大叔的專屬品味。


年齡,不該成為自我表達的枷鎖
然而,這樣的價值判斷忽略了一個核心:年齡不是界線,而是經歷與自由的象徵。追求時尚、關注科技、保持活力,這是現代人積極面對生命每一個階段的態度。多少 40、50 歲 的人,每天早起運動、學習新知、參與社交,這難道只是表象的裝扮?不,這正是他們對生命的熱愛與尊重。
此外,「Young Forty」也是一個文化的象徵,它彰顯著世代之間的理解與包容。過去,人們對中年的刻板印象是穩重、保守、責任,但當代社會的多元與開放,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詮釋人生的多樣性,賦予「中年」全新的意義。

更重要的是,所謂的「潮流轉變」是市場與文化的自然現象。當某個群體大量追捧某個品牌或風格,它的熱潮自然會逐漸淡去,這並不代表這個族群的價值就被否定。反而,這是一個多元化、流動性的象徵,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同的階段,找到屬於自己的潮流與風格,這個族群亦會不斷的鞏固起來。
人生的黃金時段,不應該被標籤所束縛,而應該由我們自己來定義。每個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都有權展現自我,這才是真正的自由與尊重,就如筆者上星期到白沙道的 Stüssy 店,看到一個銀髮族穿上一整套 Stüssy 服裝依然好看。


真正的時尚,從不以年齡來界定;懂得搭配與挑選適合自己的服裝,才是時裝的本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