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new chapter
訪問當日,培羅蒙剛搬來現址兩星期,由地面搬到樓上舖,店面面積亦縮減了不少。柯慶華怕熟客不慣,但老主顧都一一前來道賀,「80多歲也堅持撐着枴杖來,他說只有我才叫得動他。」柯慶華才發現,這些年來未與熟客合照留念,彼此卻是相識數十年的老友了。
此番搬舖其實是情非得已,培羅蒙在舊址嘉軒廣場 203 號舖已經 27 年,「我打了八通電話,舊業主沒回過一次,27 年了,我是真的很傷心。」續租不成,但他不想培羅蒙就此消失,幸好他結緣甚廣,兩天之內就找到新舖,搬到13 樓。他重情,舊卡片不想丟,逐張手改。
培羅蒙在 1919 年由裁縫許達昌於上海成立,1948 年遷往香港,最早位於中環太古大廈,以精細的上海手工打下一片天,成為城中大亨的御用裁縫,李嘉誠、邵逸夫、何鴻燊、唐翔千、利國偉等均在培羅蒙訂造西裝,1981 年還被《Fortune》雜誌選為全球八大傑出裁縫,叱吒風雲。柯慶華在 1978 年加入培羅蒙成為許達昌最後一位徒弟,由 18 歲做起,到接手這間店,他自覺是天命。


「當學徒,第一件事就是學上海話。我一張白紙來到,師傅不需要你有經驗,他看的是你的人品、熱誠。」成為裁縫學徒前,柯慶華做過手袋批發的「跑街」銷售員,來到培羅蒙,他習得最上乘的手藝,同時也將銷售拓展為一門藝術,「因為這裏的顧客群體很強,你必須要有強與強鬥的心,你一弱就會被強的客人壓下去,別人就不會信服你。」這份強勢,源於對培羅蒙手工藝的絕對信心。「培羅蒙一直都是做自己的事,我們從不與別人競爭,也不可能跟別人競爭,因為培羅蒙沒有包裝,店舖又不奢華,但這麼多年,客人都會專登為我們而來。」事實上,柯慶華憑着他的西服權威贏得不少達官貴人的信任,他堅守不完美的不出門,每套培羅蒙的訂製西裝都承諾一生包改。
Luxury without compromise
培羅蒙承襲上海派裁縫工藝,強調一針一針的傳統手工,「趟針」平如直線、「三角針」工整平衡、「鎖眼」嚴謹細密……靠着靈活的人手造出立體曲線,讓西裝隨人體而「活」。「培羅蒙的西裝特點是挺、輕、舒服,內邊結構整齊,裏外都完美沒有瑕疵。」訂製西裝是一門藝術,主導的是人,不可能一板一眼。「你知道嗎?師傅做衫都講陰晴圓缺,太陽好時做得特別精神,做出來的西裝都寧舍不同,天氣閹閹悶悶無厘神氣,表現都會差一點。」濕度、熱脹冷縮也會影響布料的狀態,經驗老到的師傅,就會注意到這些細微的毫釐之差,「現在有抽濕機很方便,以前就要用風筒吹,這個就是小技巧。」
單看成品,難以想像一套西裝的製作過程經歷過多少個大大小小的工序,尤其是上海傳統針黹工夫很多,就算是隱藏的部分,也要以人手做到盡善盡美。「外面許多西裝會用黏樸,但手縫的樸才會跟着體型走、會活動,不會死板地硬梆梆一塊,而且黏樸用久了膠水會老化,便會『起樸』,衣服就不耐穿。」樸又稱為襯布(canvas),可謂西裝的靈魂,它的功能是令西裝更挺身圓渾,做到塑造輪廓、修飾身型的效果。「老派是用英國出品為主,特點是硬挺,因為英國天氣潮濕,需要硬挺的東西去撐起件衫。但世代不同了,穿衣要輕鬆,我多年前已改用意大利產的樸,更輕、更薄。」西裝的講究可以沒有盡頭:大至前襟、後片、領片、襯裡,小至駁頭眼、袖衩、胸袋、鈕釦,每個結構細節都可精益求精,極致體現每個人的素養與品味。

80 年代,柯慶華的月薪是 $3,200,而一套培羅蒙西裝是 $3,000 多,雖要價不菲,但來做西裝的人絡繹不絕。「上海人穿衣服講派頭,尤其是老一輩的人,多數對穿衣都很講究。你看《繁花》就知道,穿一件上乘的西裝就是包裝好自己,憑藉氣質去壓倒一切。穿得好,你就已經贏了。」柯慶華堅持,穿西裝就要有西裝的莊重感,培羅蒙提供的布料不會過於花巧,一套深藍色西裝是最穩陣的入門之選。「我們不會強調用甚麼名牌布料,最重要是合身份。我和律師、法官打交道很多年。有些年輕律師來到,我比他們更清楚他們的需要,怎樣令他們在職場上加分。」傳統手工不變,但穿西裝的觀念卻不會一成不變。「有甚麼改變了?就是腳上一對波鞋。」柯慶華笑着指指自己,昔日穿皮鞋,如今都跟着潮流走,「沒辦法,舒服嘛,我都一樣與時並進。」
現年 65 歲的柯慶華笑言打算做到 80 歲。「早幾年都是蝕住做,但我得到的一切都是來自這裏,我覺得值得。」舖位小了,壓力減輕,現在幾個合作多時的老師傅都是在自己家裏工作,柯慶華主力顧好店面,他覺得可以多做幾年。「不時有人說要收購培羅蒙,我說怎麼收購?你要先收購我 5 年,因為我的待人態度,最少要 5 年才學得懂。若你捨得用我 5 年,還要願意讓我培訓新人 5 年,否則我把招牌給了你,你做得不好,我交代不了。」

Photography Kita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