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November 2025

從 Gen Z「零貼文 Zero Posts」到日本「蒸發族」熱潮 ── 「消失」是流行的人生態度嗎?

人間蒸發、清空社交帳號、隱世⋯⋯不禁讓人想到這個世界發生了甚麼事?從近期受到關注的 Gen Z「零貼文 Zero Posts」到日本「蒸發族」熱潮,這反映都市人內心深處某一種的共同情感。
Getty image

人生並非打電動,「Game Over」後可以重啟新人生關卡,我們只能不斷過關斬將。或許生命軌跡無法重新書寫,終究讓一些過得不如意的人,渴求逃離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日本近年出現的「蒸發族」現象,意思指有人在毫無預警下突然從生活中消失,斷裂所有聯繫,追求一種逃離壓力的自由;這反映現代人在高壓社會中,渴望尋找屬於自己的空白與重生。另一方面,以年輕人為對主的「Zero Posts」熱潮反映他們對社群媒體的失望與疏離感;他們選擇沉默,或許是在反思這些平台已變成商品化的生活秀,而非真正的交流空間。兩者不禁讓人覺得,這揭示了當代人在身份認同與連結上的矛盾:有人渴望逃離,有人則質疑表面繁華背後的空洞。

Getty Image

「零貼文 Zero Posts」:真的讓自己消失在線上世界嗎?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數位時代,我們似乎永遠都在追趕一個永遠遙不可及的「最新」。社交媒體的崛起,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前所未有的透明與曝光,但同時也帶來了沉重的心理壓力。許多「重度社群媒體使用者」不自覺地在網上展示光鮮亮麗的一面,追求讚美與認同。然而,這份追求背後,卻藏著深層的焦慮與不安:我們在比較中迷失自己,害怕被遺忘或被評價不夠好,甚至在孤獨中尋找著一些慰藉。「Alpha 一代」(2010 年後出生的年輕人)似乎正站在一個轉折點上,他們在自己的 Instagram 逐漸轉向「Grid Zero」:一個幾乎空白的帳號,少了過度曝光的痕跡。對新世代而言,這不僅是一種潮流,更像是一種對自我與數位世界關係的反思。

Getty Image

他們開始意識到,過度的分享可能會讓自己淪為他人眼中的「展示品」,甚至成為數位資料被濫用的風險。一些年輕人或許認為過度曝光不僅危害個人隱私,也可能讓自己在資訊過剩的時代中迷失。究竟社交媒體的意對在於甚麼?從最初的分享快樂、建立社交,到如今的謹慎篩選內容,似乎在逐步回歸一種更真實、更有意義的交流方式。不再只是追求數量的多寡,而是關於內容的質感與深度。對這群新世代而言,清空帳號不是真正的「逃避」世界,而是選擇用新的方式檢視自己人生、所在的生活環境,希望自身有一種更有控制感、更真實的存在,亦是他們在數位世界找到屬於自己平衡點的方式;簡單來說,青春的力量理應是自己主宰的。

「蒸發族」熱潮:低調地換上第二人生 

有一些人選擇用一種更為極端的方式來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 ── 他們叫「蒸發族」(蒸発者 / じょうはつしゃ)。這個詞,源自日本,指的是那些在毫無預警、沒有告別的情況下,突然從生活、家庭、工作中消失的人。他們像被人用力一蒸,連同過去的一切都徹底蒸發,留下的只有空蕩蕩的空白。這讓大眾的人開始在思考,為甚麼有人會選擇這樣退出自己的人生主場?無可厚非的是,日本社會長期以來對個人的期待與壓力像厚重的雲層,從學業、職場到婚姻,每一個環節都像被無形的眼睛監視着。這種文化氛圍讓許多在困境中的人,感受到的不是解決的希望,而是無法承受的羞恥與壓抑。當失業、破產、離婚這些人生的挫折來襲時,面對旁人冷漠甚至惡意的評價,很多人選擇了徹底消失。就像動畫中的主角,那種拋下所有束縛,追尋自由的浪漫,成為部分年輕人心中一種微妙的夢想。

Getty image

但這一切,背後卻藏著沉重的代價。日本的紀錄片《夜逃げ屋本舗》深度揭示了這個行業的真實──  夜逃屋,表面上看似搬家服務,實則是幫人徹底斷開過去的橋樑。受害者可能是遭遇家暴的受害者、背負債務的人,甚至只是想逃離一段令人窒息的生活。這些「夜逃者」在匿名的庇護下,獲得了短暫的自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沒有穩定的住所,難以找到工作,甚至失去了社會福利的庇護。我相信,這些選擇「蒸發」的人,心中都藏著一份無奈與渴望。或許,他們只是想暫時擺脫那些無形的枷鎖,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平靜角落。每一個「蒸發」背後,都可能是一段苦難的過往或一份深深的孤獨。

Getty Image

當我們凝視這些一個個社會現象 ── 人間蒸發、社交媒體的沉默、甚至那些徹底消失的身影,或許可以感受到一股深層的渴望在悄然流動。這不是單純的逃避,而是一種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在充滿壓力、期待與比較的世界,我們到底在追尋甚麼?我們是否被那些無形的枷鎖困住,逐漸失去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在節奏急促的世代,我們應該學懂如何向前走,何時該停下來,用心聆聽自己內心那微弱卻堅定的聲音。無論是選擇留下,還是選擇遠離,都值得被尊重與理解。因為,最終我們都在尋找那一份屬於自己的人生。

人生,從來沒有一個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