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November 2025

專訪芬蘭獨立製錶巨匠 Kari Voutilainen

在探討製錶世界的多元面貌時,有一類匠人特別值得珍視:他們堅持親手製作每一枚腕錶,將個人理念深植於品牌產品風格之中。不仰賴龐大團隊,不追逐產量或潮流,從設計、製作、打磨修飾到最終組裝,每個環節皆親力親為。來自芬蘭的 Kari Voutilainen 正是此中翹楚,他紮根於瑞士製錶心臟地帶,在那裏創立個人工坊,其作品更被全球收藏家視若藝術瑰寶。
Photo courtesy of Kari Voutilainen

我與 Kari 相識已近廿載。初次見面是 2007 年在新加坡,經一位同為藏家的摯友引薦。彼時他已在錶壇嶄露頭角,為人溫文寡言,但其對工藝近乎偏執的堅持,令人印象深刻。他是那種你愈深入了解,便愈會對他欽佩的製錶大師。

Kari 的故事,始於七歲時獲贈的第一枚腕錶——一只機械潛水錶。當發現指針能自行運轉並精準報時,他便對箇中奧秘產生了濃厚興趣。剛巧那時他家中有一位製錶師故交,其小工坊內擺滿了機芯與零件,對年幼的他而言,那是個神秘又迷人的天地。

他早年先在芬蘭完成製錶學業,繼而遠赴瑞士著名製錶學校 WOSTEP 深造。他不僅精進基礎,更全心鑽研高難度的複雜時計修復技藝。從此他投入大量心力,透過修復一枚又一枚古董複雜時計的過程中學習,領悟如何重建失落零件、如何以傳統工藝精準修復。這段歷練,為其日後在錶壇奠立獨特風格打下了無比紮實的根基。

想當年他投身製錶業,絕非明智之選。石英風暴席捲全球,機械錶市場急遽萎縮,瑞士與芬蘭製錶廠接連倒閉,友人甚至戲稱他為「受過專業訓練的失業者」。雖然如此,他的信心從未動搖:「我對這個行業的熱情,遠勝過現實的艱難。」一語道盡其一路走來的堅定信念。

在製錶理念上,Kari 深信腕錶即藝術。他從不追求產量與效率,反而將每件作品視為藝術品,採用傳統材質與工藝,堅持手工打磨與精修,無論是機芯結構抑或美學呈現,皆力求內外兼備。他常言,一枚真正值得珍藏的錶,不僅是報時工具,更能讓人「一眼觸動心弦」,甚至配戴時能感受到心跳加速。

除經營個人品牌 Voutilainen,他與歷史名廠 Urban Jürgensen (UJ) 亦淵源深厚。早年他擔任品牌合作夥伴與機芯供應商,與時任負責人 Peter Baumberger 交情甚篤,參與多項關鍵專案。如今他更全面參與 UJ 的發展,同時維持 Voutilainen 的獨立運作。他坦言,在兩個品牌之間保持風格與定位的清晰分野,需極大的專注與平衡。

Kari Voutilainen 的作品每一枚都像藝術品,包括這枚 KV20i Reversed Blue。

談及後輩,Kari 語氣格外溫和。他鼓勵道:若有夢想,當勇敢追尋;但須明白,此路並無捷徑。製錶是需時間積累的工藝,真正的經驗仰賴歲月沉澱。他提醒年輕一代,即便當今資訊萬變,製錶科技一日千里,手藝仍需要耐心,更需要用心。

他建議,年輕製錶師起步前不妨深思:「二十年後,我期望身處何方?」這不僅是未來藍圖,更是日常抉擇的方向指引。唯有清晰的目標,方能在漫長旅程中不致迷失。

他也勉勵年輕人建立獨特風格,避免模仿複製。每一枚時計,應是創作者個性的延伸,蘊含靈魂與溫度。他坦言,經營品牌不僅靠工藝,更需理解管理與營運之重要性,而此點卻常被忽視。他相信,商業智慧不會削弱工藝精神,反能讓夢想行得更遠。

在這個講求效率與速度的年代,如 Kari Voutilainen 這般的匠人或許看似逆流而行。但正因其慢工與堅持,提醒著我們——真正的價值,從來無法以數字衡量。那是時間鐫刻的痕跡、手作的溫度,以及那份不願妥協的執拗。

這枚 Tourbillon 20th Anniversary 是為了紀念 Kari Voutilainen 在 1994 年製作的第一枚懷錶而推出的腕錶。

文章轉載自 9 月份《GQ Hong Kong》創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