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November 2025

獨立製錶新勢力:5 個正在改寫鐘錶世界的品牌

在鐘錶收藏的世界中,舞台長期由歷史悠久的傳統品牌佔據。Rolex、Patek Philippe、 Omega — 這些名字幾乎家喻戶曉。曾幾何 時,人們總熱衷於談論那些「榜單式」的稱謂, 例如甚麼「錶壇 4P」或「10 大名牌」。不少人甚至依照這些缺乏科學根據的清單來收錶,彷彿按着一份流傳已久的配方拼湊收藏,而非真正依循自己的品味與理解去選擇。

獨立製錶的源起

1970 年代之前,幾乎所有鐘錶品牌皆屬獨立運作。然而,石英危機徹底改寫了行業格局。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瑞士製錶業陷入空前低谷,許多家族經營的品牌不堪衝擊,相繼倒閉或出售。1983 年,Swatch Group 的前身 SMH 成立,憑藉大規模整合與工業化生產挽救了整個產業。至 1990 年代,其他大型集團陸續成形 — LVMH 透過收購 TAG Heuer、Zenith 等品牌進軍鐘錶市場;Richemont 則於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迅速擴張,將 Cartier、IWC、Jaeger-LeCoultre、Panerai、A. Lange & Söhne 等收歸旗下。自此,鐘錶世界分化為幾大集團與極少數仍堅持獨立運作的品牌。

雖然獨立品牌一詞近年才逐漸為大眾所熟知, 但其歷史底蘊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豐富。90 年代的 Franck Muller、Roger Dubuis 早已開始挑戰傳統製錶格局,將高端複雜功能與鮮明設計 相結合,讓藏家意識到,頂級工藝不必依附龐 大集團同樣能夠大放異彩。這些先行者如同開荒之牛,默默為後繼者鋪墊出一條新路。

時至今日,獨立品牌的誕生更多是源自製錶師、設計師,乃至收藏家本人的熱情與理念。它們可能從 Kickstarter 起步,也可能憑藉一枚極具辨識度的作品一鳴驚人;工坊規模或許不大,卻足以在短短數年間躍上 GPHG 的舞台。 如今,Independent Brand 與 Micro Brand 之間的界線已漸模糊,部分微型品牌正朝高端製錶邁進,而某些獨立品牌 則選擇小規模、直面消費者的模式繼續營運。

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 5 個我特別關注的獨立品牌 — ALTO、Furlan Marri、Ikepod、Nectere 和 Dennison。它們各自代表不同路線:有的是新生代力量,有的是經典復興,也有以藝術概念為核心,展現出獨立製錶多元而豐富的面貌。

ALTO:建築與鐘錶的交會

Photo courtesy of ALTO

ALTO 來自巴黎,由曾效力於 Audemars Piguet 的 Thibaud Guittard 創立,設計語言深受建築與汽車美學影響,無論比例、線條與材質的運 用皆帶有空間感與力量感。首款設計由我的老朋友 Raphael Abeillon 操刀,他對細節的敏銳及對材料的掌握,在 ALTO 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首作 ART 01 將 1970 年代的流線造型、金 屬質感與現代比例融合得恰到好處。品牌作品不多,但每一枚都像一件精心打造的藝術家具,既實用,又極具獨特性。

新近推出的 ART 01 Falcon Eye 延續此一理念。 錶盤以鷹眼石打造,礦石本身的色澤與紋理賦予其天然的深度與層次感。為呈現立體錶盤結構,ALTO 在石材加工上進行多番實驗與突破,最終使錶盤呈現由外而內的漸變色調,宛如凝視時間之眼,冷靜而充滿情感。

我欣賞 ALTO 不急於擴張,而是一步一步建構屬於自己的美學語彙。這份耐心與專注,令其作品一眼即可辨認,也在年輕品牌中顯得格外有態度與自信。

Furlan Marr:從眾籌走向舞台中央

Photo courtesy of Furlan Marri

Furlan Marri 的故事宛如現代鐘錶界的一則童話。 品牌由 Andrea Furlan 與 Hamad Al Marri 在日內瓦創立。我認識 Andrea 多年,還記得他當年僅是另一間製錶公司的實習生。2021 年, 疫情最嚴峻之時,他們透過 Kickstarter 發表首款腕錶 — 僅花 35 秒便成功集資!這枚計時碼錶融合 1940 年代的古典美學與 mecha-quartz 機芯,細節處理講究,定價卻極其親民,加上出色的市場策略,迅速引發全球藏家的熱議。

同年,Furlan Marri 於 GPHG 摘下「Horological Revelation」獎項,對一個初出茅廬的品牌而言,這是極高的肯定。其後,他們接續推出機械款 Sector Dial、帶點玩味的 Disco Volante「飛碟」系列,以及為 Only Watch 打造的萬年曆原型錶。

Photo courtesy of Furlan Marri

我欣賞他們對細節的執着並非為了炫技,而是出自真誠,希望讓更多人以合理價格體驗優秀設計。最近他們更開設「Community Design Lab」,邀請社群共同參與下一款腕錶的開發, 從尺寸、功能到外觀皆可投票決定。如此開放而互動的態度,在瑞士製錶界實屬罕見。

Ikepod:腕上的雕塑

Photo courtesy of Ikepod

Ikepod 由澳洲工業設計師 Marc Newson 與企業家 Oliver Ike 於 1994 年創立,問世之初如同一顆隕石撞進保守的瑞士錶壇。其最鮮明的標誌,是那流線型、無錶耳的「POD」錶殼,徹底顛覆了傳統圓殼加錶耳的設計語彙。對我而言, Ikepod 是少數可直接以「雕塑」形容的腕錶, 它不單是報時工具,更是一件可配戴於腕間的設計作品。

有一則趣聞值得分享 — 若你覺得原版 Ikepod 的錶帶似曾相識, 你並沒有看錯。Marc Newson 於 2014 年加入 Apple 擔任設計顧問, 參與了第一代 Apple Watch 的開發,而 Apple Watch 的橡膠錶帶設計,正是承襲自他在 Ikepod 時期的原創概念。品牌亦曾與當代藝術家 KAWS 推出聯乘款式,將標誌性卡通圖案融入錶盤,成為藏界追捧的藝術腕錶之一。

品牌雖曾歷經易主與沉寂,但於 2018 年由我的朋友 Christian Louis Col 接手後重新出發,改為採用更親民的 Miyota 石英機芯,延續當年的設計語言。雖有藏家懷念過去的高端自動款式, 但我認為它仍保留了靈魂 — 持續在市場上提醒眾人,腕錶可以是藝術品,不必永遠受制於傳統比例與規範。

Ikepod 在 90 年代掀起的設計浪潮,對後來的鐘錶界影響深遠。如今我們常見的大錶徑、簡約面盤設計,多少可追溯至它當年的實驗精神。

Nectere:從混沌到秩序的詩意連結

Photo courtesy of Nectere

Nectere 之名,源自拉丁文「連結」之意。它不單是一個鐘錶品牌,更像是一個以物件承載觀念的藝術計劃。靈感源自 70 年代 Edward Lorenz 提出的蝴蝶效應,以及後來在《盲女驚魂記 》、《命運自選台》、《雲圖》、《回到未來》 等電影中反覆演繹的主題 — 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動作,卻可能改變整個世界系統的走向。

兩位創辦人 James Wong 和 Tony Yip 皆是香港資深收藏家與愛好者,涉獵範疇從裝飾藝術設計到自然哲學,從底片攝影到複雜機械。他們希望 Nectere 成為一種提醒 — 在日常的時間洪流中,每一次的選擇與相遇,都可能如蝴蝶振翅,引發意想不到的連鎖效應。

他們的「Order from Chaos」系列正是此一理念的具象化呈現。四層階梯式錶殼、沿錶圈的微妙起伏,以及弧度收尖的底蓋,彷彿混沌系統中不規則卻內藏秩序的波動;配戴於腕間,既帶有裝飾藝術的結構感,亦如一枚經時間打磨的鵝卵石,靜謐而流暢地貼合手腕。

這是一個不畏小眾的品牌。他們不急於迎合市場,而是先確立觀念,再尋求共鳴。於 Kickstarter 發佈的首批作品,每款僅限 175 枚, 其後更入圍 GPHG「Challenge」類別。對一個來自香港的微型品牌而言,這不啻是國際肯定, 更是一個信號 — 理念與設計的力量,足以跨越地域與規模,尋得知音。

Dennison : 歷史的當代迴響

Photo courtesy of Dennison

Dennison 的故事可追溯至 1874 年,由 Aaron Lufkin Dennison 創立,他同時也是美國製錶先驅 Waltham 的創辦人之一。當年的 Dennison, Wigley & Co. 是英國重要的錶殼製造商,為 Rolex、Omega、Jaeger-LeCoultre 等品牌製作錶殼,也曾為英國軍方提供可靠的防水與防震設計。從 Shackleton 的南極遠征,到 1953 年 Hillary 攀登珠穆朗瑪峰時配戴的 Rolex Oyster,背後皆有 Dennison 的身影。它是典型的幕後英雄,默默支撑着許多經典時計的誕生。

沉寂多年後,Dennison 重返舞台。此次復興由我的好友 Emmanuel Gueit 擔任設計靈魂人物,他是業界知名設 計師,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是 Audemars Piguet Royal Oak Offshore,亦曾為 Rolex 設計 Cellini 系列。此番,他為 Dennison 打造全新 A.L.D. 系列,以品牌中世紀經典的枕形錶殼為靈感,結合天然石材與放射紋錶盤,讓經典比例與當代質感細膩交融。

對我而言,Dennison 不只是又一個老牌復興的案例,更 是工藝血脈的延續。它提醒我們,許多耀眼錶款的背後, 都有這些被時間遺忘的名字。如今,Dennison 以全新設 計語言,延續那段曾經深刻影響鐘錶歷史的篇章。

獨立的聲音

在鐘錶這個歷史與傳統根深蒂固的領域中,獨立品牌宛如一群不循常徑的旅人 —— 不依附大樹庇廕,也不為取悅大眾而改變步伐。他們的方向感發自內心,而非市場數據。Furlan Marri 讓社群參與,使設計成為一場雙向對話;Ikepod 以設計為主角,功能退居幕後;ALTO 將建築與材質化為腕上風景;Nectere 以哲學與混沌理論串連人生軌跡;Dennison 將歷史與經典帶回當下。擁有這些品牌的作品,就等如是一種態度的選擇 — 表態支持獨立的聲音,相信製錶世界仍有無數道路有待探索。獨立品牌的魅力,正在於它們不求討好所有人,而是靜靜等待,與真正懂得的人,在某一刻相遇。